本帖最后由 自主美劳 于 2016-3-9 15:28 编辑
“善感”就是容易动情,容易被感动。有艺术气质的人往往都感情丰富。所以见到什么都能掀起他心中的情感的波澜,或是将感情移到别的事物上,这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小朋友的感情也较纯真丰富,在他们的眼里,很多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太冷静,也应该充满激精,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感动他们。 “善感”还有比较敏感的意思。有艺术感觉的人,对美的感受力特别强,能从平凡的、很多人视而不见的事物中发现美,学生的感受力可以进行培养训练。感受要靠人的感官,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感官训练。美术最重要的感官是视觉,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对色彩、造型、结构等较敏感。除此之外,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还有痛感等等的训练也很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听、去摸、去闻、去踩……然后把自己感觉到的说出来,最好能画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感受力一定会比别人更细腻、更敏锐。 对美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这是美育应该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要能感美,就要懂得欣赏美,就要懂得欣赏美,所以艺术欣赏课是必不可少的。欣赏的内容该广泛,自然风景美、动物美、人体美、建筑美、服饰美、生活美等等,以及各类艺术的美。至于美术这门艺术,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美术的形式感。美术方面的形式感包括空间感、均衡感、节奏感、色彩感、韵律感、透视感、形象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变形和比例的把握等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这些感觉,然后让学生学会用这些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新的美、新的艺术就被创造出来。“美是将情感变为有形。”(桑塔耶纳语)“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苏珊朗格语)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兴趣,尤其是对儿童来说,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感受力的基础和前提,爱好多,情趣广泛,艺术感觉才会好。只有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地看、听、摸,耐心地体验观察的感受,兴趣也是感情的基础。情趣情趣,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有感情,就会对它十分感兴趣,对什么东西越感兴趣,对它的感情也就会越深。兴趣越广泛的人感情也就越丰富。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亦无所谓爱好的人,是谈不上艺术感觉的。这样的人生活也就没有什么意思,麻木不仁,人们也不愿与他交往。我常听一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对绘画不感兴趣,对音乐也不感兴趣,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就随他吧。有的老师也错误地认为,没有兴趣就不要学。其实消极放任是很危险的,将会害了孩子。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没有兴趣就更应该培养,没有艺术感觉就更要培养训练。否则将会成为一个没有意思的人、感情淡漠的人、麻木不仁的人。
“浪漫超脱”主要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态度大多是功利实用的,比如市场上有一头牛、一个牛贩子,商人来了,他眼里看到的是经济价值,是否能为他赚钱;农民来了,他注意的是牛的筋骨是否强壮,能不能为他耕地拉车;食客来了,他看到的是美味的牛排、新鲜的牛肉,这些都是实用功利的态度。而艺术家,具有艺术感觉艺术气质的人,却可超脱那些现实功利的目的,完全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它。牛的毛皮是多么光滑油亮,色泽是那么美,牛的肌肉是多么的发达,整个造型是多么伟岸,那是力量的象征。牛虽然默默无言,却有一种忍辱负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都引起了审美者内心的愉悦和心灵的震动。这就是审美态度。如果一个人只有现实态度而没有审美态度。就不免庸俗、单调而且痛苦。
美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超脱现实的审美态度。其实,儿童的心灵是纯洁的。所谓“纯洁”就是很少功利的目的,现实的态度,天然就是一种超脱审美的态度。教师应有意识地保护儿童的这种心态,千万不要用功利的色彩来污染了那纯净的心灵世界。很多教师不理解这一点,常常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大多是现实的理解)生硬地灌输给孩子,或是指导他们搞一些时代、政治需要的应景之作,更甚者为了参赛获奖的功利目的而临摹抄袭,或是成人为他构思代笔。不少家长的功利性也太强。我花钱送孩子学绘画,就是为了将来考美术大学当画家,于是为孩子制订了目标,若感觉没有达到或是太慢,就会横加指责。这样给孩子造成了压力和痛苦,孩子学习、作画完全是为了成人的功利目的,丧失了自我,成了被动的工具,“为地主干活的长工”哪里还有半点审美愉悦。 培养艺术感觉,应该有意识地与现实拉开距离,美学上称为审美距离,只有拉开距离,美学上称为审美距离,只有拉开距离,才能以美的眼光看待事物,从而发现美,挖掘美,欣赏美。比如现实生活中的猪又脏又臭,又懒又笨,看见它只会联想到吃猪肉,而教师教学生画猪,却是以审美的态度,给猪涂上美丽的色彩,加上漂亮的化纹装饰,猪的神态也画得乖巧可爱,变成了学生的好朋友。这时的小朋友,对他们所画的猪完全是一种审美态度,加进了感情因素,再不会有谁想到要吃猪肉。 “浪漫超脱”还表现为很容易忘掉现实生活,进入角色,进入一种境界。一是靠幻想,做白日梦,进入自己幻想的世界。而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童幻世界,儿童尤其爱幻想。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他们去幻想,去想象,为他们营造一候幻想的氛围。用形象生动的、充满激情和梦幻色彩的语言去激发他们,使他们身在教室,神游四方,上天入地,自由翱翔。 其二是靠想象,进入别人描绘的境界中去。入,就是神游,仿佛进入了书里、画中、音乐中所描绘的境界,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有时甚至自己变成了作品中的人,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入,就是感情投入,去本验别人的生活。入,就是感情投入,与作品中的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这就要求我们的美育教师,不但能理解作品,欣赏作品美,还要有一种本事,就是用语言,用激情,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情景中去。教师要会“引”,学生才能“入”。只有真正进入作品情景中去,学生才能陶醉其中,得到强烈的审美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