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8论坛

  • 0668-2210668
  • ...茂名人,茂名事,茂名资讯网!
搜索
楼主: 066888888

招聘 | 2020年和李阳英语一起追梦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8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巧奖励,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家长要多使用内部奖励,少使用外部奖励。

孩子通过积极地探究和了解周围世界,由此产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本身就是对孩子奖赏,此时家长如果能够及时肯定、及时鼓励并给予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这种奖励就是内在奖励。

相反,家长为了让孩子做某事而给予物质上的承诺和奖赏,就是外部奖励。

比如,晨跑时家长鼓励孩子坚持跑完1000米,并在跑完后肯定孩子有毅力、能吃苦,就是一种内部奖励。如果家长承诺孩子跑完1000米就可以买一双新跑鞋,就是一种外部奖励。

这种奖励变成了贿赂和交换,它削弱了孩子自身的能动性,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使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由这些报酬和奖励引起的,孩子会更多地关注行为的结果而忽略行为本身,很容易对某种行为或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孩子餐桌礼仪,父母必须重视

在餐桌上,越来越多的父母们关注着孩子的营养,却对孩子的教养关心甚少。

我们见惯了孩子吃相上的不雅:有看到喜欢的菜不顾一切往自己碗里夹的,有喝汤时吧唧着嘴呼呼有声的……

对此,家长却见怪不该、习以为常,甚至宠溺的一笑置之。

当你忽视了孩子的餐桌礼仪,你就关闭了孩子展示自己的一扇门。

餐桌上,孩子通过的坐姿、动作、神态、表情、目光等,已经用无声的、丰富的语言在告诉人们你是谁、你有什么心态,甚至你的生活态度。

一顿饭的时间,足够让你了解一个人。

因此,培养孩子餐桌上好的肢体语言,还意味着帮他矫正一种猥琐、散漫的失败者的坏习惯,养成一种得体、有度的成功者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家务

让孩子做家务能够提高他的动手能力,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让机体更加灵活协调。孩子作为家里的一份子,不应该只享受成果,也要为家庭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分担才会更好的承担,以此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所以家长不要觉得孩子还小,不需要做家务,不想让孩子太过劳累,可以让他从刷碗扫地开始,做些简单的家务,一点一点锻炼自己。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长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件事情,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这样他以后的人生之路才会更加顺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2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养跟穷富无关。

飞法国的头等舱上也有没教养的行为,偏远乡村的田埂上人们也知道礼义廉耻。
所谓教养,简单了说,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和背景,都努力做个更好一点的人。
农民工担心自己弄脏了地铁的椅子,席地而坐,是教养;
小朋友不小心打破了邻居家的花盆,在门口等了主人一整天就为了说一句“对不起”,是教养;
爸爸妈妈从来不在老人和孩子的面前吵架,是教养。
教养像是万物复苏的春天,给人带来百花齐放的美好享受,又像是高温炎热的夏天,让人感受到火辣辣的热情。
毕淑敏说:“教养是细水长流的,具有某种坚定的流向和既定的轨道性。”
它是后天养成的品质,但一旦养成,就深植于我们的骨髓。
无论在什么时候,展现我们的教养,等于展现我们灵魂的模样。
教养不仅仅是发乎其外、如何待人接物的姿态;实际上是“为己”与“为人”的结合。
正如有人总结过的:让别人舒服,让自己不憋屈。
当你需要吵吵嚷嚷向别人表现自己的教养之时,其实你已经没什么教养。
而当你自信于自己的行为举止,乃至生活方式、应世观念,你无往而不是在展现教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3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4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果发生后,不借题发挥

面对孩子的错误选择,不羞辱、不嘲讽、不责难、不借题发挥。

“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你看,知道错了吧?”、“让你不要碰,你非要碰,这下好了吧?”……都是在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会让孩子停止体验后果,而把心思集中到承受或者反抗这些责难或羞辱的痛苦上。

后果发生后,我们仍要保持尊重和平和,对孩子正在经历的后果表达同情和鼓励:“我知道你忘记带伞被淋湿了肯定很难受。我相信下次你会记得的。”

这样,孩子才会用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的错误,并把心思集中在感受后果和寻求解决方法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5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对孩子说话?

(1) 急事,慢慢地说

遇到急事,如果能沉下心思考,然后不急不躁地把事情说清楚。会给孩子留下稳重、不冲动的印象, 从而增加孩子对你的信任度。

(2) 小事,幽默地说

尤其是一些善意的提醒,用句玩笑话讲出来,就不会让孩子感觉生硬,他们不但会欣然接受你的提醒,还会增强彼此的亲密感。

(3) 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不如,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反而会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如果你逞能地对孩子说行,会影响孩子以后做事情。不如和孩子一起努力做这件事,告诉孩子,不行没关系,但是不努力就放弃了是不好的。

(4)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人们最讨厌无事生非的人!何况是孩子,孩子最讨厌冤枉的事!

如果你从来不随便臆测或胡说没有的事,会让孩子觉得你是个做事认真、有责任感的妈妈。

(5)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不轻易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会让孩子觉得你是一个“言必信, 行必果”的人,愿意相信你。

(6)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不轻易用言语伤害别人,尤其在较为亲近的人之间,对孩子,对丈夫,都不要说伤害人的话。这会有助于维系和增进感情。

特别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和老公吵架。说那种“孩子这么笨,像你。”这样的话。

(7) 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

适当在孩子面前软弱是可取的,但是在孩子面前把伤心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是不好的。

比如说丢东西了,很伤心,但是一直在说是谁谁谁的错这样的行为。

(8) 别人的事,小心地说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安全距离,不要在孩子面前轻易评论和传播别人的事。

(9) 自己的事,听别人怎么说

自己的事情要多听听局外人的看法,尤其当孩子在的时候,一则可以给人以谦虚的印象;二则会让人觉得你是个明事理的人。这会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

(10) 尊长的事,多听少说

年长的人往往不喜欢年轻人对自己的事发表太多的评论,如果年轻人说得过多,他们就觉得你不是一个尊敬长辈、谦虚好学的人。

(11) 夫妻的事,商量着说

夫妻之间,最怕的就是遇到事情相互指责,而相互商量会产生“共情”的效果,能增强夫妻感情。

(12) 青春期的孩子,开导着说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叛逆,采用温和又坚定的态度进行开导,可以既让孩子对你有好感,愿意和你成为朋友,又能起到说服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6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需要储备!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竹子告诉你,什么是价值!同是两根竹子,一支做成了笛子,一支做成了晾衣杠。晾衣杠不服气的问笛子:“我们都是同一片山上的竹子,凭什么我天天日晒雨淋,不值一文,而你却价值千金呢?”

笛子:“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精雕细做。”晾衣杠此时沉默了……

人生亦是如此,经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人生才会有价值!看见别人辉煌的时候,不要嫉妒,因为别人付出的比你多!

虚度光阴的快乐,像大风中的游云,是会飘走的快乐;充实努力的快乐,像把石头推上山,一路流汗,脚也发酸,但却是落得到实处的快乐。

等你真正努力过后,再忆起这一段苦涩的历程时,那种名为“成就感”的甜,是从心灵深处冒出来的,源源不绝的甜。

上坡路永远是最费劲的、最让人崩溃的,但它能让你到达更高的海拔。毕竟,“所有千夫所指的困难,都是为了淘汰掉懦夫,仅此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7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表扬和鼓励的区别

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作者就提到了一个这样的观点:表扬本身,是双方关系不对等的产物,一味的表扬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成为一生不自由的根源。

咋还扯到一生不自由的根源上了呢,有这么严重吗?

对此,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一般来讲,表扬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认可,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评判,实质上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就像领导对下属才会表扬,长辈对晚辈才会表扬,我们很少会看到一个下属会表扬他的老板,我们也很少会看到一个年轻人会表扬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表扬其实是关系中的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操纵,为的是让对方今后的行为更加符合自己的预期。

因为人天生爱听表扬,所以弱势一方为了赢得强势一方的更多表扬,会自觉不自觉地按对方的期望行事,久而久之,会养成迎合他人或社会预期的性格,从而失去自我,进而失去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8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由

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与犯错误权。

每当我谈到给儿童自由的时候,总会遭遇质疑。质疑者一般都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了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幼稚的阶段。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大加指责,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也就变成了空话。

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自我认识和调整的信心。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的同义词不是放纵,而是选择力和判断力。那些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们更清楚行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

而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其行为只是放纵,而非自由。放纵是压抑的后果,是选择功能的失效。这样的孩子内心软弱无力,因为他丧失了对自己的掌控力。

能否给孩子自由,是成人能否有分寸地表达关爱、有质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块试金石。

成人只有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态,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具有何等价值,才能把“自由”这个无价之宝送给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9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习惯

进入小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幼儿园以养育为主,小学开始以学习为主——学习生活正式开始了。

有家长问孩子做作业要不要陪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父母是有必要陪的,快的一个月,慢的两个月,帮助孩子把习惯培养好了之后才可以放手。

必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家长抱怨孩子粗心、动作慢等,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如果不养成好习惯,到初中以后学习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那么到底要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呢?我觉得一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二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三是独立阅读思考的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30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也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长视为靠山,合理的管教关怀,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问题危难会求助于家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31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

孩子吃饭洒了一点汤,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喝水呛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关门声音大了点,乃至于作业写错了一道题,考试丢了几分……凡是一个孩子生活中的内容,几乎都伴随着“慢点”“注意点”“小心点”之类的提醒。

我们的习俗是过度表达关心,否则会被认为是冷漠。但请诚实地想一想,当我们提醒别人“慢点”或“小心”时,是针对认为对方需要提醒,还是更多地为了表示我们在关心对方?难道一个人呛了一下还不懂得小心,还会呛第二口?上台阶绊了一下还会绊第二下?

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以让对方感觉有用或舒服为原则。

孩子吃东西不小心呛了,其实只需要咳嗽一小会儿就没事了,根本不需要大家关注,更不需要大家提醒。一伙成年人只顾表达自己的关心,你一句我一句的,给孩子添多少堵,制造多少尴尬!

当孩子觉得自己丢了面子、显得很傻时,有的孩子会用发火的方式企图找回面子,而一个特别敏感内向的孩子,什么也不说,默默承受了这些憋屈,才更可怜。

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理的体贴。向孩子表达过度关心,造成孩子尴尬,继而会引发孩子的不愉快情绪。所以,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难为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定时定点关注孩子的学习

每天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关注孩子,并且能定时定点,孩子做完作业,要检查一遍,有时间陪着孩子读读书,即使自己不读书,也会陪在孩子身边。我看到他们家里都有自己的书桌,每天有一段时间是雷打不动的作业读书时间,父母都会放低说话的声音或关闭电视,以免影响孩子的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于和母亲分离,男孩会有更强的焦虑症,如果感觉被抛弃,他更容易关闭内心,不和外界交流。如果可能,男孩在三岁前,最好由家人照顾。有分离焦虑症的男孩可能会在幼儿园表现得好动或者有攻击性,大人们很可能会他贴标签,说他好动爱打人,而这个标签可能会一直跟随他。

如果是由家人照顾或者是在只有几个孩子的小型家庭式托儿所由有爱心的老师照顾,男孩会适应得更好,分离焦虑症会降低。三岁以下的孩子需要和把他放在心里特殊的位置的人度过幼年期。男孩们最早需要学到得是亲密、信任、温暖、快乐和友善。这些幼年时体验到的感情会帮助他更平稳地度过容易冲动的青春期,平衡他爱冒险和爱竞争的天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4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

         那么怎么做才是高质量的陪伴呢?吴海勇建议,父母要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而非夹杂太多个人评判。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她早年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到十岁才被父母接到自己身边。年轻力壮的母亲发现了这个10岁的小姑娘身上有诸多‘问题’,于是施以各种批评指责,甚至是责骂与羞辱。这位母亲的初衷竟也是‘为了孩子好’,‘担心孩子长歪’了。后来长大后,我的这位朋友感慨道:“跟父母一起生活的那些年是我最痛苦的日子。所幸,我没有放弃自己,竟然活了下来。感谢奶奶。”通过这个事例,吴海勇分析称,并不是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就叫陪伴。“如若父母不能够接纳孩子,以至过于强权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展,那么给孩子带去的心理创伤将是巨大且深刻的。”因此,对于孩子,要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5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语速语调有讲究

除了说话的内容外,我们还要注意讲话的语调。

同样一句话,如果你音调很高,语气很重,甚至句末都要加上几个感叹号,孩子听见了首先的反应就是抗拒与防御,或者为自己辩解,又怎么会打开心扉去理解你讲的原因呢?
相反,你应该用比较低的语调,平缓的语气,先夸赞孩子做的正确的方面,然后再在适当的时候引出孩子的错误与风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男孩6-14岁是父亲为之奠定男性基础的宝贵时期,再忙的父亲在这几年也应该挤出时间多关注儿子,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夏夜散步、和儿子聊聊自己的成长过程、一起打球、拍拍儿子的肩膀告诉他他很棒。这些美好的记忆会滋养男孩,伴随他的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668-2210668

客服QQ点击咨询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6272749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1-2015 http://www.066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粤ICP备190324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