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8论坛

  • 0668-2210668
  • ...茂名人,茂名事,茂名资讯网!
搜索
楼主: 066888888

招聘 | 2020年和李阳英语一起追梦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成绩不止靠老师,
家庭才是培养学霸的温床

要想让孩子越来越优秀,当然要靠学校老师教。

但孩子成绩的高低,家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学校。

教育部陈宝生说:“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就算孩子上课时听得再认真,回到家里却完全不学习,那又有什么用呢?

学霸不是天生的,每一个学霸的背后,都有一个给力的家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拨做题”3个技巧

有的孩子,确实需要父母点拨那些“爬坡”难题,父母作出相应的辅导和点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是在辅导、点拨时要讲究技巧:

让孩子反复读题

许多题目不难,只是孩子缺乏耐心阅读原题,往往只看了一遍感到不会做,很难,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父母总是迁就孩子,立即告诉他如何做,甚至将版式列好,就会使孩子养成遇到问题不思考、依赖他人解决的坏习惯。

正确的方法是:“妈妈相信你,只要多读几遍原题,你会做出来的。”

当孩子做出来以后,父母要高兴地称赞:“我说过吧,仔细读题就会做了。”

这时孩子也一定会高兴起来.孩子不会做的题,父母坚持让他“再读一遍”“再读一遍”,不轻意告诉他,这种鼓励式的读题法能够“逼”出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自信。

用例题作辅导

对于孩子经过思考也没做出的题目,父母也不要直接告诉他原题的解法,最好是根据原题编一个相似的例题,与孩子一起分析、讨论,弄懂弄通例题,再让孩子去做原题。

一般弄懂了例题,孩子多半会做原题,如果仍不会做原题,那么要再回到例题的讨论与计算上。经过几个来回,只要父母耐心引导,孩子一定会做原题的。

这种做法虽然父母要麻烦一些,但能够训练孩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否则,孩子总是就题解题的被动思维定式中,很难建立学习的思维迁移模式。

只讲关键点

对于有些难题,父母一时也编不好例题,那么,可以就这个原题分析它的关键点在哪里,找到什么条件就好解题了,让孩子根据父母的提示去思考、列式计算。

而不能将算式直接列出来,或告诉孩子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如果这样辅导孩子,那么他的解题思路不容易打开。

当然,孩子逐渐长大后,许多爬坡题父母也无能为力,需要请家教辅导,那么还是建议父母要求家教按上述方法辅导孩子,不要一来就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列算式,怎么做题,如果这样看似难题解决了,其实孩子思路没有打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对概念、公式、定律等不要满足于会背诵,更要力求理解。
质疑问难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主动进取。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请教,不耻下问,和同学展开讨论,不弄清问题决不罢休。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对概念、公式、定律等不要满足于会背诵,更要力求理解。

质疑问难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主动进取。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请教,不耻下问,和同学展开讨论,不弄清问题决不罢休。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犯错是可以被原谅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经历大半生才能明白这句话,甚至终其一生都不会明白,最终带着深深的内疚与负担而去。

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就是这样在批评与指责当中长大的。

你犯了一个错误,就意味着你不听话、不长记性、不聪明、不负责任,意味着你是叛逆的、愚蠢的、没用的、不可被相信的。

然后,这样的标签内化到你的心里,让你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一个错误。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在生活中发生。

孩子的错误对家长来说意味着什么?

不听话、不懂事、笨、坏、无能、没出息……

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时,父母的压力与烦恼倍增,瞬间失去理智,习惯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希望他们能吸取教训,下次主动变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梦想法则 ,孩子的成长需要梦想

在一个关于“你长在了想做什么”的调查中,92.7%的学生是读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仅有7.3%的学生是周游世界、到外星球工作等回答。那么他们的想像力到哪里去了呢。

在一个实验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他们哈哈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傻子就知道的问题;问到中学生,一尖子生回答是“零”,一个调皮生说是“英文字母O”,却遭到老师的白眼。最后问到一年级小学生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李谷一老师唱歌时的嘴,是老师发怒时的眼睛。这个实验的题目被命名为“人的想像力是怎么样丧失的”,非常贴切。

当西方老师努力挖掘学生的想像力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在告诉孩子“标准答案”。

当我们给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时,不要急着教他怎么去做,你只需要告诉他应该做成什么样就行了,必要的,作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至于方法,让他们去想好了。而在这期间,我们只需要鼓励再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9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孩子的特质

普通父母:眼里的缺点永远多于优点

智慧父母:缺点、优点,都是特点

有的孩子软弱、胆怯,意味着他做事谨慎靠谱;

有的孩子磨蹭、优柔寡断,说明他心思细腻、认真实在;

有的孩子爱凑热闹、管闲事,那么他一定有颗乐于助人的心。

教育家约翰·格雷说过:我们不必去想该做什么使孩子更美好,而是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孩子已经是美好的了。

父母眼中的缺点,只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特质,它的存在,也是成长的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长内心焦虑与浮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出现学习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干扰源。也就是说,孩子内在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才是最可怕的事。

家长必须拥有情绪自控的能力,孩子出现问题时,你先不要急躁,先平静下来,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

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

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无法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状态,你读任何教育理念都是无效的。

因为不能内化和沉淀,你就无法拥有实施教育的资本,无法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己家庭里去实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别把可能的幸福变成彼此的折磨!

也许有这两种情况都可能是幸福。

如果你的孩子聪明、漂亮、有好习惯、善于自我控制,学习从不让你操心,老师夸你教子有方,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你的确很幸福。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么优秀,你需要更多的陪伴与教育,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说的话多,我认为所有的天伦就在于“在一起”,这不也是幸福么?

孩子成人之后,彼此亲近的机会就少了,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比对别人多一点的时间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也许就是幸福,千万别像我先前那样,让呵斥和哭泣成为主流声音,把可能的幸福变成彼此的折磨。

世界上只有最亲近的人,能给最亲近的人伤害,而且长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使孩子充满自信的5句话

1.可能是方法不对,找到方法就没问题了。
2.孩子,你一点也不笨。
3.告诉自己:“我能做到”。
4.我很欣赏你在××方面的才能。
5.我相信你能找回学习的信心。

挫折面前,孩子还有点脆弱,很容易否定自己,认为已经没有了指望,轻易放弃。因此需要父母用肯定的语言,去点燃孩子内心自信的火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3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习惯

导致孩子不能专注学习的触发点尽管多样,但有一点都是普遍的,那就是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教师的教育没有及时跟上。

孩子好比小树,什么时候浇水、施肥、剪枝都是有很强的时效性的,过期再补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家长们一定要注意,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育者,身教重于言教,如果父母做事虎头蛇尾、言而无信,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养成专注的好习惯了。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平时就要培养孩子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的习惯,不同的孩子可用不同的方式,有的适合激励、有的适合严格要求,不管什么方式,都要长期坚持、持续下去才有力量。

教育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形成一种氛围,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强制学生由他律逐渐走向自律,是可以培养出专注的好习惯的。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研究表明,成年人大约只能持续40分钟,未成年人持续的时间相对更短,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在《娱乐至死》中提出,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信息爆炸大大增加了人们“分心”的机会。

生活中有不少人想集中精力却没有办法。这种情况在孩子,特别是男孩中比较常见,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习惯特别重要。

古语云,“动若脱兔,静若处子”,是说一个人动起来生动,静下来安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人最可贵就是思想,而思想的寓所就是安静的内心,安静的内心外部呈现的形式就是专注的好习惯,没有专注,一事无成,有了专注,想象和创造才会跟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帮孩子立规矩

很多家长都非常的溺爱孩子,孩子的任何要求,家长都会满足,这样的情况在隔代亲属的身上尤为明显,例如:带孩子出去玩,到了商场孩子是什么都想要,一旦家长不同意,就会在地上撒泼打滚,威胁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这就是孩子没规矩的表现。

当家长事先和孩子立好规矩,孩子就是事先接受这样的规则,出门的时候,也不会要太多的东西了,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给孩子立规矩能帮家长省不少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学家总结了一套很生动的理论:

人生旅途中,家长就好像和孩子在一辆车中。
孩子12岁以前,家长要坐在驾驶室,孩子在后排的安全座椅上坐好;
孩子12-18岁之间,可以让他们坐在副驾驶上,观察父母怎样行驶;
孩子18岁-22岁之间,可以坐上驾驶室开车,父母坐在副驾驶指导、提醒;
孩子22岁左右,父母应该换到后排,安心看他们开车;孩子结婚后,父母也就该下车了。
叶圣陶曾说过:“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得法。”
所以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而随时变换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低年级学生,重点检查字迹是否写端正

做完作业时发现有不正确的地方,首先不要指出具体错误之处,而是说出大体范围,如“做得不错,但这个题有些不对的地方,你再看看。”或者在有问题的地方画上—个小圆圈,让孩子自已找出不正确的地方,以改之。

三年级以后,重点检查孩子做题的思路,算式的列法是否正确,而计算的结果一般不检查,由孩子自己确认。如果计算结果错了,老师批改或考试时,判了错,就让孩子自己去心疼、后悔,家长表示深表遗憾、同情的样子:“真可惜,这儿错了一点,没得满分。没关系,下次注意一点,会考好的。”检查语文作业,发现错别字,只在下面画个小圆点,由孩子自己查字词纠正;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任、认真仔细的学习品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9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的性格和行为,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是美丑善恶、高尚卑俗,都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直接影响他身心的发育和成长。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最重要的生长环境,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中国的一句俗语“有其父,必有其子”,印证了父母的行为处事对孩子的影响。
卢梭在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写道: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
一位心理学家也曾说过:要提高孩子的素质,首先要提高父母的素质。父母的素质,其实就是“前素质教育”。这种前素质教育的成败,决定着整教育的成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0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教他们意识到分寸感和界限感

每个孩子都爱玩,天生排斥好习惯,可是一旦好习惯养成,对于孩子来说,将是毕生可用的财富。

学会长久的坚持和认定目标做事情,对孩子来说无比重要。

《刻意练习》这本书里讲过:

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曾管理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研究不同领域和行业中许多杰出人物的童年。

结果发现,这些杰出人物在孩提时代,其父母曾想尽各种办法防止他们半途而废。

所以说,不要让放养教育,成为父母偷懒的借口。

教会孩子们分寸感和界限感更是重要,人和人、人和物之间都会有各自的安全领域存在,一旦没有分寸随意跨越边界,便会引来无数麻烦,还如何让孩子快乐生活呢?

所以希望孩子快乐,请先让孩子改掉自身的不足之处,建立自己的好习惯,意识到分寸和界限的存在。

只有这样,在未来时候,他们才会有能力去快乐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孩子的自律从哪里来?
从他开始爱这个世界,从他开始喜欢自己,从他开始认同一件事正确的打开方式。
他的自律就从心底油然升起了。
教育和教训都属于他律,他律可以规范孩子的行为,但不长久。
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自律,当他有正能量的三观,当他懂得自尊自爱,当他了解这个世界顺理成章的运作方式,他自然而然就会自律。
所以,奉劝家长,尤其是孩子已经步入少年的家长,不要总是用镇压、说服的方式去规范孩子的言行。
多给他们讲道理,讲一些最淳朴、最本质、最深刻的道理,慢慢取得孩子的认同,培养他的自信和自尊,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船到桥头自然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万别在孩子身上偷懒,那会变成最深的遗憾

我们常常思考,怎样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报最贵的补习班?还是送去贵族学校?

但其实我们忘了最重要的,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一位网友回忆起多年前的一幕,依然热泪盈眶:读书时,妈妈就坐在旁边给她削铅笔,每天陪着她写作业。可妈妈并不识字,只认得自己的姓名。为了孩子,却强迫自己读书识字。

所谓教育,就是大人陪着孩子经历一场与困难挑战的旅程。

父母和孩子就是最好的战友,为了同一个目标,肩并肩一起努力。

孩子成长得很快,能够陪伴教育的时间并不多,不要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没有用心陪伴。

再好的老师,都比不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再好的学校,都比不上给力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父母自带光芒,决定了孩子的高度和温度。

老师认真负责,决定了孩子的前途和命运。把自己活成一道光,才能尽己所能去照亮孩子。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怎样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坚持每天给孩子读书讲故事

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播下的。《朗读手册》引用了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

童年的秘密我们远远没有发现,童书的价值我们远远没有认识。童书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悄悄地藏在一个个人物、动物的命运里,借此构建起孩子的价值观。最初的阅读是亲子共读,是父母读给孩子听,因为孩子不认字,阅读更多的是从图画入手。

儿童最初是通过图画认识这个世界的。童书不仅有价值熏陶的作用,还有治愈的作用,孩子要解决什么问题,都有相应的图书,看了之后比说一万句教训的话都有用。

最重要的是,儿童时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今后会主动找书读书。

阅读是有胃口的,一开始让孩子吃肯德基、麦当劳,慢慢的,其他东西就不爱吃了,他只对肯德基、麦当劳感兴趣,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好东西。读书也是这样,读了一些糟糕的书,对其他的好书就没有鉴赏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668-2210668

客服QQ点击咨询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6272749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1-2015 http://www.066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粤ICP备19032402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